2009年7月21日 星期二

我欠爸媽的嗎﹖

艾薩克(Isaac)﹕我生活在一個相對富裕的家庭。父母賺的錢足夠讓我們這些孩子衣食無憂﹐好吃好住﹐也足以負擔得起一家人外出度假的花銷以及私立大學的學費。我的夥伴們大多和我境遇相同﹕他們的父母們努力工作﹐為的是給孩子們創造更好的發展機遇。

不過﹐我經常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對於擁有的這一切﹐我們是否懂得去好好珍惜。我見過一些同齡人﹐他們沒能好好利用良好的教育機會﹐卻沉溺於毒品﹐或者對於給他們創造這一切優越條件的父母沒有絲毫的尊重﹐這些人浪費了他們的好運氣。

和我們社區的許多人一樣﹐我的父母通過努力打拼一步步攀登上了社會和經濟階梯的更高層。我的父親在一個並不算太富裕的傳教士家庭長大﹐大學畢業後在《華爾街日報》找到一份翻譯的工作。後來﹐他一直做到了分社社長。現在我算是坐享其成﹐但是有一個問題總是不時浮現在我的腦海里﹕我該如何對待這樣的好運氣﹖

幾星期前一個週六的深夜﹐我和一個朋友坐在他家的餐廳喝咖啡、聊天。他的父母同樣來自不太富裕的家庭﹐憑著努力工作才給孩子們創造出了很好的機會。我們認為﹐從孩子們的立場上考慮﹐看待這一問題有兩種基本方法。

看待這一問題的第一種方法就是﹐我們這些孩子們有義務利用好父母辛苦打拼為我們換來的機遇。這意味著我們要全身心投入我們的學業、畢業後找一份不錯的工作、過上一種父母認可的生活。這一選擇看上去順理成章﹐不過這似乎意味著那些出身上層社會的孩子們不得不欠下父母的人情債﹐要用一生來報答他們。換句話說﹐我們要按照他們的標準來生活。這感覺不大對頭。

第二種方法就是﹐我們這些孩子有權利不按照父母的期待生活。來到這個世上不是我們的選擇。如果順著這個思路﹐我們就可以要求在道義上得到完全的自由﹐選擇任何一條生活道路﹐而不是只可以做出讓父母高興的決定。我們的生活將不再有枷鎖﹐不再欠父母的人情。這種方法聽起來似乎更不靠譜。

隨著步入大學校門的日子日益臨近﹐我開始真正把握自己人生航向的那一刻也即將來臨﹐這一問題可能會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也更加令人困惑。每當我想到可以用我的成功來回報父母﹐這其中所包含的那些高要求就讓我渾身不舒服。

爸爸﹐你是怎麼看待這個問題的﹖我是否應該償還欠你的債﹖

史蒂夫(Steve)﹕是的﹐艾薩克﹐你的確有債要還。但這主要不是欠我的債。而且這份債也不一定會把你套進你似乎很擔心落入的枷鎖裡面。

你欠的債﹐與我和你母親欠的債一樣﹐是對那些讓我們過上幸福日子的祖輩們的債。這也是對今天世界上許許多多生活得並不像我們這般幸福的人們欠下的債。

這是對祖父母欠的債﹐他們一生都致力於讓別人的生活過得更美好﹐也向我們灌輸了一種更為廣博的世界觀。這是欠你在愛荷華州和德克薩斯州農場上生活過的曾祖父母的債。儘管他們只接受過小學教育﹐也沒什麼積蓄﹐但還是想法設法送孩子們去上大學﹐為的是讓他們過上更好的生活。這也是你欠生活在伊利諾伊州和印第安那州的曾祖父母的債﹐他們幫助修建和資助了那些大學﹐這樣才讓像我父母一樣的門諾派教徒有了以前連想都不敢想的機會。

這份債還要追溯到喬德(Joders)和克雷德(Kreiders)家族。他們在18世紀初為了逃離歐洲大陸的宗教迫害﹐冒著生命危險遠渡重洋。你此時此刻能夠擁有生活的無限機遇﹐那是因為我們的先輩冒著令人難以置信的風險、孤註一擲。

你欠的不僅僅是對家人的債。生在美國﹐就意味著你比世界上95%的人都要幸運。因為出生在這裡﹐你便被賦予了那些難得的特權和機會﹔你對整個世界欠下的債就是要好好對待這份厚遇。

所以﹐不錯﹐你的確有債要償還。不過你還債的方法卻不止一種。

毫無疑問﹐我對你確實有一些具體的期望。你很快就要進入一家很有實力、能為你提供各種發展機會的文科院校讀書。如果我們為你支付了超過10萬美元的學費﹐我希望你能夠最大限度地利用學校為你創造的機會──如飢似渴地聆聽最優秀教授們的講座﹐讓自己浸潤在音樂的海洋里﹐和班上的尖子生切磋交流﹐探尋國際研究和服務機會。

但是﹐我不希望你的人生被父母的期待所困擾﹐或者為了實現世俗的“成功”而承受壓力。

我的一個朋友抱怨說﹐他的生活富足的父母親經常會說起他這個兒子沒有達到他們的期望──沒能償還欠他們的債──因為他沒有做醫生或者是律師﹐而是成為了一名記者。我不希望你覺得自己要償還給我什麼。

那麼你應該如何還這筆債呢﹖或許是創建一番在普通人眼裡的豐功偉業、或者是默默地改變這個世界的不平等﹐或者僅僅是讓自己快樂、也讓週圍的人快樂地生活。

“多給誰﹐就向誰多取﹐”我從小就經常聽到《聖經》中的這句話。上帝已經給了你很多﹔現在﹐你必須決定該如何償還了。

STEPHEN KREIDER YODER / ISAAC S. YODER 2009.07.20 WSJ.com

(編者按﹕史蒂夫•約德(Steve Yoder)是《華爾街日報》舊金山分社社長。他的兒子艾薩克今年18歲﹐是高中三年級學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