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2日 星期日

“高投入高回報”型兒童

在威廉(William)出世後不久﹐母親多蘿西‧福林特(Dorothy Flint)就發現他是個難帶的孩子。威廉老是哭個不停﹐還得沒完沒了地喝奶﹔睡眠不好﹐做母親的只好在半夜裡開車帶他出去以平撫他的情緒﹔同母親分開會讓他極度地焦慮﹐多蘿西只好跟他形影不離。這位住在馬里蘭州克羅夫特市的可憐母親說道﹕“他真是個難帶的孩子。”

後來事情終於有了轉機。多蘿西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給現年四歲的威廉找到了一家很棒的托兒所。威廉很快就在眾多孩子中脫穎而出﹐願意跟別人分享自己的玩具﹐遵守課堂紀律。他出眾的社交技能贏得了老師的表揚。多蘿西說﹐雖然威廉很難帶﹐但對她來說回報也不小。

難帶的孩子的特徵很明顯﹕哭鬧過於頻繁、焦慮、情緒波動、怕生、粘人。雙方都是上班族的夫婦如果養育了這樣一個孩子通常會很擔心孩子去托兒所後會有怎樣的遭遇。研究顯示﹐易感脆弱的孩子如果在幼兒時期被虐待或者遭受過挫折﹐以後成為問題兒童的可能性會比一般人高。

不過新研究有了令人振奮的新發現﹕這些難帶的孩子幼兒時期如果能得到適當的教導﹐那麼他們就極有可能後來居上﹐超越那些普通的孩子。這些新發現就如何評判幼兒教育對孩子的影響給父母們提供了新的指引。

良好的幼兒期教育很重要﹐這一點不言而喻。不過倫敦貝伯克大學(Birkbeck University of London)心理學教授杰伊‧貝爾斯基(Jay Belsky)說﹐最新研究顯示﹐對於那些最難帶、最易感的兒童﹐良好的早期教育取得的效果會是異乎尋常的──這些兒童堪稱是“高投入﹐高回報”型兒童。貝爾斯基教授曾經參與攥寫了有關此課題的多篇論文。

多蘿西‧福林特聽說了此類研究結果之後﹐認為這是一個可喜的改變。而通常她得到的反饋都是﹕“對不起﹐您的孩子脾氣真是太差了。祝你好運。”

即將在《發展心理學》(Developmental Psychology)雜誌上發表的一項研究報告的調查對象是968名兒童﹐從嬰兒時期開始對其追蹤調查了整整11年﹐測定了這些兒童的性格、出生到5歲接受的教育、一直到六年級時的成長狀況。貝爾斯基博士是論文的攥寫者之一。該調查顯示﹐如果是同樣接受良好的教育﹐到六年級時﹐與那些性格平和的孩子相比﹐那些性格不好的孩子行為問題及同老師的衝突更少、閱讀能力更強。而那些接受了糟糕教育的孩子其表現則完全相反﹕他們比一般的孩子有更多的行為問題、同老師的衝突更多、學習能力更差。

為了確定幼兒期教育的質量﹐研究者們參觀了一些幼兒保育機構﹐對成人同兒童之間的互動進行了評估。他們觀摩了教師同學生的互動頻率﹐綜合以下幾個方面來評判師生互動的質量﹕老師的態度是否熱情、正面﹐是否積極給孩子以表揚和鼓勵﹐對學生的行為及言語是否做出積極的反應﹐是否營造出了積極正面的氛圍。教師如果對待孩子態度冷漠、經常批評或者訓斥孩子、營造出消極緊張氛圍﹐其教學質量就被歸入差等行列。

在兒童六個月大時便可以判斷其性格﹐可從以下症狀判斷﹕醒著或睡著時是否經常感覺不安或者大哭﹐是否反復抵制喂食時間的改變﹐獨自玩耍時是否會大哭大鬧﹐是否排斥新保姆﹐是否排斥新的作息安排﹐到了新地方或新環境是否會焦躁不安﹐等等。

奇怪的是﹐幼兒期教育質量的高低對性格平和的兒童的持續影響沒有體現出很明顯的區別。不過﹐這並不意味著﹐這樣的孩子就可以放任他們去接受不好的教育。貝爾斯基博士說﹕“從人道的角度來說﹐所有的孩子都應當得到良好的教育。”不過﹐給那些易感的小孩找一位出色的保姆或是優秀託兒所﹐效果相對會更明顯一些。

杜克大學心理學教授肯‧道奇(Ken Dodge)說﹐這些發現“極有可能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知道有些人生來就比一般人更容易受疾病或虐待的影響﹐不過現在看來﹐如果創造良好的環境﹐也正是他們也許更可能成為“極富創意的天才”。

Sue Shellenbarger @ WSJ.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